iso9000的中文理解,ISO9000的中文
求物业iso9000中文资料?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它是根据注重结果的思想,先由组织较高管理者提出组织在一定时期的总目标,然后由组织内各部门和员工根据总目标确定各自的分目标,并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认证的前提下积极主动为各自的分目标而奋斗,从而使组织的总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显见,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确定总体目标,再是目标分解,然后是资源配置,最后是检查和反馈。目标管理模式的优点非常显著:首先,它使组织的运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使每个人都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其次,它结合了人性管理的思想,促使权力下放,强调员工自我控制,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再次,它为业绩的检查反馈和含金量评价提供了更为客观的基础。正如目标管理的创始人杜拉克指出的:凡是工作状况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繁荣发展的部门,目标管理都是必需的。众所周知,ISO9000标准注重过程管理的思想。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是,ISO9000标准也反映了目标管理的思想,并将越来越重视目标管理的思想。这一点从94版标准中已可看出端倪。ISO9001-94版标准指出,“负有执行职责的供方管理者,应规定质量方针,包括质量目标和对质量的承诺”。基于这一条款的要求,事实上,有些组织在贯标的过程中已或多或少地导入了目标管理的做法,其用于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遗憾的是,因为94版标准中对质量目标的概念描述得比较模糊(没有定义)而且也没有明确做法,所以各有各的做法,导入的程度也各异。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模糊也导致了某些组织在贯标过程中对如何保证质量目标得以实现不很重视,甚至将质量目标的管理流于形式。94版标准中的缺点在2000版标准(CD1)中得到了纠正。我们注意到,2000版标准(CD1)中已经比较鲜明地反映了目标管理的思想。让我们先看看ISO/CD1 9000-2000《概念和术语》标准,该标准对“质量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质量目标是组织所追求的或旨在与质量方针的实现有关的方面。注:通常,一个组织的质量目标是定量的并且其实现是受控的(
4.
2.
2.14)”。并进一步指出质量目标的作用是:“质量目标的制定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关注的方向。这些目标确定了预期的结果,从而引导组织利用其资源达到这些结果。”不可否认,这是对94版标准的一个明显的改进。不仅如此,标准还指出“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管理体系中致力于达到其质量目标的那部分”,将质量目标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提到较高。标准还规定质量管理体系中“较高管理者的任务是:——为组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这些目标;——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将达到的结果与设定的目标相比较;——决定关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措施;——决定改进的措施。”至此,我们惊喜地发现,上述描述与目标管理的思想几乎完全吻合。再看看ISO9000系列标准中用于指导操作的ISO/CD1 9001-2000标准,我们留意到,ISO/CD1 9001-2000标准条款所描述的内容甚至已完整地包括了目标管理实施的各个阶段。首先,标准
5.
6.b)明确规定较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这是目标管理实施中的确定总体目标阶段。其次,标准
5.
4.1中规定“组织应在其相应的职能和部门建立iso三体系认证化的质量目标”。——这是目标管理实施中的目标分解阶段再次,标准
6.1规定“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必需的资源,以保证质量体系得以建立并改进”。——这是目标管理实施的资源配置阶段。最后,标准
5.6规定“管理评审至少应对以下输入进行比较和评估:d)结合现行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比较,确定预防、纠正和改进措施的含金量”及“适用时,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下列方面的运作计划的情况或修改:b)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这是目标管理实施中的检查和反馈阶段。换句话说,2000版(CD1)标准中已经包含了对质量目标进行管理的做法,用户完全可以在贯标过程中按照标准的指引导入目标管理的做法。需要说明的是,目标管理的范畴是很广的,ISO9001-2000版(CD1)标准描述的是“质量目标管理”,即采用目标管理的思想,按照目标管理的做法,促使组织的质量目标得以实现,并将该做法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加以标准化和制度化。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然最终的ISO9000-2000版标准尚未出台,但我们至少可以从CD1版标准中有关质量目标管理的大量描述,获得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2000版标准将越来越重视目标管理的思想。另外,笔者还认为,在明确质量目标管理的要求方面,CD1版标准较之94版标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局面的确有很大的改进,但仍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 最终的2000版标准应该完全摈弃目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明确地提出目标管理的思想,甚至将目标管理的思想接纳为ISO9000基本思想之一,将其明确列进ISO9000质量管理原则中去。这样,一来对广大标准用户的实际操作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二来可以更大程度地体现标准与现代管理思想接轨的优越性。本观点仅供同行商榷。
关于2000版ISO9000的定义的理解?
个人愚见:族群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质量的定义,但是有质量体系的定义。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吃透标准哈。对质量体系的定义
1.是需要证实有能力提供满足客户机使用法律的iso三体系认证
2.通过体系的运作,能持续改进,增强客户满意对这条的解释是,公司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满足相关法律法规(不违法),同时也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重要的是这个体系运作能持续进行PDCA循环,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将不良控制在质量目标内。
个人愚见:
族群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质量的定义,但是有质量体系的定义。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吃透标准哈。
对质量体系的定义
1.是需要证实有能力提供满足客户机使用法律的iso三体系认证
2.通过体系的运作,能持续改进,增强客户满意
对这条的解释是,公司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满足相关法律法规(不违法),同时也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重要的是这个体系运作能持续进行PDCA循环,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将不良控制在质量目标内。
94版本趋向于硬件制造业,其他行业应用不便;重点是保证提供合格iso三体系认证的能力,未明确规定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仅限于维持规定的质量保证能力,没有强调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而2000版本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组织需要证实其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规要求的iso三体系认证的能力时使用,包括促使组织顾客和其他利益方满意的持续改进过程提供指南。
怎样理解ISO9000 的八大原则?
标准要求的各个过程都是案例,将对应的条款列出来,再对应过程的运作: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较高管理者应以增加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
5.2);——组织应确定和评审顾客要求,确保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7.
2.1,
7.
2.2);——组织应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7.
2.3);——规定与iso三体系认证有关的要求作为iso认证和开发输入,并评审其充分性与适宜性(
7.
3.2);——组织应监视顾客关于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有关信息,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
8.
2.1)。
2、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较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5.1);——较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5.1,
5.3);——较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
5.
4.1);——较高管理者应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和质量目标(
5.
4.2);——较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5.
5.1);——较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5.
5.3);——较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申报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5.
6.1)。
3、全员参与(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组织在相关层次和职能上建立质量目标(
5.
4.1);——对从事影响iso三体系认证质量的工作的人员在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等方面应能够胜任的(
6.
2.1);——对从事影响iso三体系认证质量的人员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并评价其有效性(
6.
2.2);——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6.
2.2)。
4、过程方法(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并实施过程测量、监视、分析和改进(
4.1);——对iso三体系认证实现过程进行策划和控制(
7.1);——对特殊过程进行识别和确认,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7.
5.2);——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8.
2.3)。
5、管理的系统方法(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组织应按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iso三体系认证,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4.1);——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iso三体系认证和记录予以控制(
4.
2.3,
4.
2.4);——识别和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并实施控制(
4.1)。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为证实iso三体系认证符合性、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8.1);——通过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8.
5.1)。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持续改进(
8.4);——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管理体系申报需要进行决策(
5.
6.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iso三体系认证实现过程策划、iso认证和开发策划、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策划(
5.
4.2,
7.1,
7.
3.1,
8.1)。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按组织的要求提供iso三体系认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
7.
4.1);——规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
7.
4.1);——通过对来自供方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可实现的改进(
8.4)。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
ISO9000系列2000版八大原则:为了更有效地指导组织实施质量管理,帮助组织实现预期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普遍适用的并且能在全世界范围被接受的质量管理理论。ISO/TC176 于1995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用了约两年时间,吸纳了国际上最受尊敬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整理并编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同时又把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应用于2000版 ISO 9000族标准中。这一成果得到众多单位的赞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 ISO/TC176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高度概括。易于理解的语言所表述的质量管理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成为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它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也为从事质量工作的审核员,为指导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咨询人员和组织内从事质量工作的人员学习。理解.掌握2000版 ISO 9000族标准提供了帮助。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内容: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其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原则二――领导作用领导者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原则三――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原则四――过程方法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原则五――管理的系统方法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原则六――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原则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原则八――互利的供方关系通过互利的关系,增强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如何理解iso9000文件?
融智(宁波)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专项管理咨询、企业培训、iso三体系认证认证咨询和企业信息化软件系统开发等服务的企业,主要面向中小型的各类组织,致力于为各类组织建立基本的管理体系、为组织的战略转型、管理变革和资源整合提供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咨询过程中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传授给企业,辅助客户提升竞争力、走向成功。 公司的核心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浙江近百家企业、事业单位提供管理体系咨询服务,行业涉及电子、化工、机械、、医院、玩具、服装、工艺品、电动车、摩托车制造等十几个行业;近年来,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业务范围由原先的温台地区向宁波绍兴等地方
确切的讲,ISO9000是一个标准簇,包括很多标准。
简单的概括,ISO9000 iso三体系认证就是让企业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并有记录可追溯。
如何理解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
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并随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标准经历了以要素模式的87版,94版的,主要适用于制造业的标准,发展为以过程模式的2000版、2008版,适用于各个行业的标准。其发展方向适用范围更广,更为科学。
iso9000族标准的发展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并随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 标准经历了以要素模式的87版,94版的,主要适用于制造业的标准,发展为以过程模式的2000版、2008版,适用于各个行业的标准。 其发展方向适用范围更广,更为科学。
iso9000族标准是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 经历了从要素为对象(87版、94版),发展为以过程为对象(2000版,2008版)。 也汲取世界各地的质量专家的意见,是各国(发展水平)平衡的产物。